01
學院新聞12月17日上午,由我校廣播研究院參與承辦的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2022年年會暨第七屆中國廣播創新發展高端論壇如期舉行。受疫情影響,本次論壇采用線上方式進行。論壇開幕式由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張紅軍教授主持,來自全國各地近200名學界業界專家學者以及廣播從業人員、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師生等齊聚線上,共話廣播創新發展。
開幕式嘉賓合影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然毅在開幕式中致辭。他對廣播專業委員會持續深耕廣播研究表示鼓勵與肯定。他說,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升級,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元宇宙等新技術帶來了傳播形態和接受方式的深刻變革。媒體融合從物理融合走向媒介融合、縱深融合。在廣播領域,大廣播格局正在形成,廣播內容創作生產模式進入深度變革時代,音頻多業態融合化、智能化加速發展。面對廣播發展的新格局,理論研究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守正創新,突破傳統學科壁壘,在智能化傳播基礎上進行跨學科、復合型理論體系建設和前沿理論探索。今后,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廣播電視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發掘并扶持各項研究成果,推進學術研究不斷創新發展。也期待廣播專委會與業界、學界各單位進一步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共同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理論體系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周然毅
隨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第三任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胡智鋒教授致辭。他說,當前社會化、市場化的音頻有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互聯網音頻節目的活躍讓廣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融合”是廣播創新發展的時代命題。胡智鋒認為,“融合”涵蓋了技術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三個方面,在技術融合層面,面臨人民群眾的各種新需求,要打造新的音頻內容;在媒介融合方面,產業鏈的挖掘依然很大的探索空間,特別是和文旅等行業相結合打造新的產業形態;在文化融合層面,廣播從業人員應當尋找和設計新的社會話題,去解決文化當中的一些隔閡并增進相互理解。他還期待,與會的廣播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能夠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己任,展開綜合探討,推進廣播人才培養和廣播事業發展。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第三任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副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胡智鋒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集團總經理周斌先生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至今的歷史。他表示,高校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學者們對媒介發展前沿的研究,也為業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學界和業界的合作更是密不可分。很多教授、學者經常受邀為廣播電視的發展戰略主題,宣傳、創新、創優等各方面工作指導,參與具體項目的評審評析,把關把脈,甚至直接參與到具體執行中來,共同完成很多重大的精品項目。他指出,本次年會和論壇再一次展現了學界和業界密切協作的新實踐新成果。同時,周斌先生也對本次論壇上分享的經驗探索及理論研究的成果十分期待,并希望為廣播媒體的轉型發展,為江蘇廣播進入新發展階段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助力。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集團總經理 周斌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新中國的廣播事業在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是黨和國家重要戰略決策順利實施的重要載體。而當面對新的媒介場域時,廣播媒體如何整合自身優勢,如何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繼續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當下廣播理論探究和實踐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命題。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活,高度依賴技術的媒體事業。就廣播而言,在新的傳媒生態格局中,數字廣播產品早已經跳出了依靠收音機收聽的單一場景,并在與用戶的精準對接,與及時互動中成為數字流動空間的重要組成和重要體現。他認為,新技術所打開的想象空間,與市場前景相比,廣播目前所完成的重組與改變還遠遠不夠,建設新型廣播平臺還有很大的空間。如何進一步延展、更新與優化產品內容,如何深度發掘用戶的細分需求,以及如何實現聲音內容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從而實現廣播媒體的價值變現,需要研究者和實踐者們的長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本次論壇以新型廣播平臺建構與人才培養為主題,恰逢其時地回應了數字時代廣播事業如何重新啟航的時代命題,希望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展開深入研討,貢獻真知灼見。
南京大學副校長 陸延青
張紅軍教授代表廣播專委會對論壇的主辦、承辦及協辦單位和全體線上參會領導及嘉賓表示感謝,希望各位嘉賓繼續關注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的學術工作,攜手為中國廣播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張紅軍
“主題演講”環節由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晉升教授主持,8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新型廣播平臺建構與人才培養”各抒己見,討論熱烈,共話廣播新時代。
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晉升教授主持會議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教授以《后疫情時代廣播發展的幾點設想》為題,剖析了后疫情時代廣播(廣播電臺)面臨的挑戰、機遇和發力方向,指出后疫情時代,用戶行為在“時間、付費、興趣與便捷”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呈現出移動化、娛樂化、場景化、視頻化和社交化的新特征,基于此,廣播媒體應找準方向、轉變思維、實現服務轉向、尋找垂直領域中的增長點、加深情感投入開發情緒場景和實現全國廣播界互助。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宇作主題發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聲音新媒體平臺云聽總經理助理、中廣聯媒體經營委員會副秘書長張根清以《聲音新媒體的運營策略——以總臺云聽客戶端為例》為題,在剖析傳統廣播媒體生存現狀基礎上回應“為什么要做云聽?”,指出云聽正是在傳統媒體布局戰略轉型過程中應運而生。該平臺以總臺品質,打造獨家自制的核心競爭力;以用戶為中心,建設服務不同群體的移動平臺;以技術為先導,推動國家音頻產業生態創新;以市場為動能,強化可持續融合經營能力;此外,云聽還實現了數據、活動和節目版權聯動,最終云聽成為互聯網音頻市場口碑行業第一、增速規模居音頻行業第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聲音新媒體平臺云聽總經理助理、中廣聯媒體經營委員會副秘書長張根清作主題發言
廣東廣播電視臺編委、羊城交通廣播(城市之聲廣播)總監陸敏華以《從“廣播+”到新音頻下的廣播場景可能——以交通廣播轉型為例》為題,介紹了廣東廣播“廣播+”戰略、2016年“新珠江模式”的加法,指出在技術的加持和全新的場景需求下,用戶收聽終端發生平移,廣播將釋放出無限的可能,不得不面對全新的場景、轉換新的賽道。隨后以羊城交通臺音頻運用新場景的實際案例為論據,指出廣播(音頻)是永遠的新媒體,交通廣播在轉型升級中,要精準切入到移動出行的場景,實現場景重構,破局突圍,建成新型的主流媒體。
廣東廣播電視臺編委、羊城交通廣播(城市之聲廣播)總監陸敏華作主題發言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江蘇傳媒學院籌建辦公室主任張建賡分享的主題是《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他深度剖析了當前媒體融合的固守型、謹慎型和進取型“三種類型”的特征,指出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要以融合思維指導融合實踐,可從大國戰略推動、視聽互聯網化和經濟維度考量等“三個維度”考察媒體融合建設路徑。針對經濟維度的考量,他認為推動產品創新,掌握互聯網傳播規律,了解用戶、運用用戶的創新資源能大大降低內容生產成本?;诖?,針對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的策略,他提出要避免對立不相容的思維模式、立足傳統的資源優勢去發展、面向媒體融合的全鏈條創新。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江蘇傳媒學院籌建辦公室主任張建賡作主題發言
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賴黎捷教授以《媒體融合與智能新生態:廣播研究的當下格局與學術責任》為題,提出當下廣播研究重心拓展與匯聚呈現出“從傳統廣播到移動音頻到大音頻產業”的態勢。隨著廣播業的發展,學術探討始終與時俱進,探討視角從廣播轉型到平臺盈利到新廣播,但也存在著學術探討的層次較低、研究滯后等問題,針對廣播業的學術探討亟需理性引領。在媒體融合與智能新生態的時代語境中,制度語境和技術語境尤為突出,給廣播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诖?,她指出,廣播研究更應堅守“面向大音頻實踐構建完善知識體系”的核心使命,承擔“多維理論視角出發解答實踐困惑”的學術責任。
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賴黎捷作主題發言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朱江麗教授以《媒體融合中的網絡音頻生態研究》為題,從中國的媒體融合起點出發,揭示媒體融合中的“內容生產傳播與經濟效益”問題。以“耳朵經濟”為代表的網絡音頻市場的崛起,網絡音頻產品形態豐富。針對網絡音頻用戶的媒體使用特征,她指出音頻市場有著豐富的市場機會,網絡音頻的產業生態應從底層鋪設硬件設備和技術保障商,在中間層嵌入內容版權提供商和內容生產機構個人,在頂層以音頻平臺實現統合。最后,面對創新不足的問題,她指出,廣播媒體應轉變觀念,以用戶為中心推動融合創新全面嵌入聲音生態,廣播在產業生態中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內容生態中推動需求側改革實現廣播媒體的“全面嵌入”。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朱江麗作主題發言
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張阿林以《移動傳播:廣播融合發展的新賽道》為題,指出移動傳播對廣播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意義,技術驅動、市場競爭和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是移動傳播快速發展的動力,移動傳播是有效解決廣播覆蓋這個難題的新途徑,內容始終是移動傳播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他還對安徽廣播電視臺在移動傳播方面的創新實踐進行了介紹,指出移動傳播已成為廣播融合發展的新賽道,必須凝心聚力在理念、平臺、新技術和場景應用、內容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加強建設,依托和分析新技術、新市場、新場景、新需求、新變化,與時俱進地打造移動傳播專門隊伍。
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張阿林作主題發言
《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年度藍皮書副主編牛存有以《平臺化·新格局:中國音頻傳媒年度發展新趨勢》為題,介紹了音頻傳媒藍皮書新特點,聚焦音頻傳媒領域、洞察音頻傳媒趨勢,致力于優化皮書創作團隊、打造音頻傳媒智庫。同時,他指出音頻傳媒年度發展具有以下新趨勢:平臺媒體化倒逼媒體平臺化;平臺化是實現移動優先戰略的基本路徑;平臺成為實現內容傳播的基礎設施;平臺化是新型主流媒體轉型的根基;媒體融合的平臺化轉型極不平衡;新媒體的成敗直接導致融合的成??;媒體轉型必須直擊城市數字化轉型;媒體平臺化將成就媒體融合的新格局。
《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年度藍皮書副主編牛存有作主題發言
“大咖”云集,共促廣播業新發展!8位嘉賓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剖析了廣播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機遇挑戰、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路徑,對新型廣播平臺的建構和人才培養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達到了用智慧啟迪智慧的良好效果,相信廣播業和廣播研究在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一定會開出絢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下午,6個分論壇聚焦音頻新生態與智能新景觀、智媒時代與音頻人才培養、平臺賦能與音頻社交、應急廣播與基層融媒治理、音頻新業態與融合新路徑、新技術與AI主播等主題展開。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正賦;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成文勝;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吳生華;廣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魏文楷;蘇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河南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趙紅勛;《傳媒觀察》副主編、高級記者賈夢雨;《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社品牌總監崔忠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發中心、《中國廣播》雜志編審李靜;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原總編輯、華人頭條總編輯盧文興;東莞廣播電視臺總編輯、高級編輯李志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交通廣播部主任孫鍇等特邀專家、學者對與會作者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深度互動。
論壇閉幕式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張建敏主持。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張建敏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顏春龍教授做大會總結。顏春龍教授認為,廣播音頻研究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可謂是恰逢其時、大有可為。川渝地區大部分區縣融媒體亟待解決突破人才、營收等體制機制瓶頸等問題??h級融媒體中心如何融入縣域治理體系,如何實現各級媒體“智慧廣電+公共服務+產業振興”融合創新,如何培養符合融媒體創新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成為下一場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環節。鑒于此,本次年會暨創新發展論壇提出了“新型廣播平臺構建與人才培養”這一主題,以媒體融合和技術賦能為切入點,落腳于音頻傳媒發展,意在搭建學界和業界互融、互通、共享的平臺,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打破學術與實踐的壁壘,實現廣播研究與廣播實踐的共同發展。
顏春龍教授向大會報告了本次大會的整體情況:年會主題演講邀請到了8位嘉賓,其中有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王宇教授、南京大學的朱江麗教授和重慶師范大學的賴黎捷教授3位學界專家和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的張根清總助、安徽廣播電視臺的張阿林副臺長、廣東羊城交通廣播的陸敏華總監、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張建賡主任和中國音頻傳媒年度藍皮書的牛存有副主編等5位業界精英,分別從后疫情時代廣播發展、聲音新媒體的運營策略、交通廣播轉型、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傳統廣播移動端創新實踐以及等方面做了專題研究,有廣播發展音頻生態的學術梳理,也有廣播及電視當下實踐的反思與總結,這些研究為本次大會奠定了“守正”之基礎。下午的6個分論壇,內容的豐富性和主體的年輕態,無不說明廣播音頻領域以及廣播專委會受到關注的程度和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截止11月底,組委會共收到投稿70余篇,選擇了56篇進入分論壇發言,并聚焦為“音頻新生態與智能新景觀”“智媒時代與音頻人才培養”“平臺賦能與音頻社交”“應急廣播與基層融媒治理”“音頻新業態與融合新路徑”“音頻新技術與AI主播”等6個主題分開討論。
最后,顏春龍教授對所有為此次年會的圓滿舉辦給予大力支持的領導、嘉賓、高校專家、媒體負責人和各位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 顏春龍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副社長、《現代出版》執行主編、研究員張國濤代表學會對大會的圓滿舉行表示祝賀,并對承辦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及廣播專委會秘書處表示感謝。他還代表學會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學會近一年的發展情況。2016至2021年,學會的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未來會朝著更高的目標前行,走向高質量化發展。他用三個字“平臺化”來概括對近一年來的學會工作。學會一直在推動平臺化發展,學會的平臺強調并堅持開放共享,同時,也踐行互聯網思維,建構學術交流分享平臺。學會建立了面向全學會的溝通傳播平臺,包括微信群、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最后,他強調,傳統廣播的發展和互聯網音頻的發展會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涌現出更多的、層出不窮的新的研究議題和新的發展現象,這些都有待大家一起去探討,一起去研究。他希望,未來大家一起探討如何用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探討如何讓傳統廣播在新的媒介技術下繼續發揮其傳播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功能,一起探討如何培養音頻的傳媒后備人才,期待廣播專委會取得更高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副社長、《現代出版》執行主編、研究員 張國濤
閉幕式參會嘉賓云端合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