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制造”到“智能制造”,從技術工人到總裝部長
——重慶市智能產業發展同路人
1994年的宗申還是一家摩托車小公司,因為懷揣著夢想,剛畢業的李鴻彬進入了宗申,到現在也已經24年了。剛進入工廠時,他只是一名技術工人,慢慢努力成為基層管理者,時至今日,已成為總裝部部長。
作為見證了宗申從“人工制造”到“智能制造”轉變的24年老員工,李部長坦言,最直接的感受是生產環節對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之前工廠一線員工大多為70后、80后,現在的90后、00后也在陸續加入,兩類人對公司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是不一樣的。90后、00后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要相對比較寵愛,承受不了較長的工作時間,較大的工作強度,所以人員流失比較嚴重。然而發動機的裝機人員頻繁的更換對產品的質量、出品的效率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人與生產之間的矛盾如鯁在喉,所以智能轉型迫在眉睫。
在生產線從“人工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改造過程中,從設計、安裝到調試都是公司整個團隊全程參與的,上至集團管理,下到一線員工,都參與了這次改造。改造過程中也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在組裝時,不同客戶對螺絲有不同顏色的要求,這時,機械手臂的自動換釘就遇到了一個瓶頸。當機械手臂抓取時,抓取完了第一個客戶需要顏色的螺絲后,員工需要把不要的顏色的螺絲分選出來,再放入下一個客戶所要求的顏色的螺絲。在這條流水線生產的時候,這個矛盾嚴重降低了整體效率。自動化換釘這個難題必須攻克。李部長帶領的團隊在查閱了各種資料,咨詢了很多專家后設計了“每種顏色的螺絲分開放置,機械手臂根據客戶的要求自動抓取”的方案,解決了這個沖突。智能生產線的建成,節省了50%的人工資源,但是產出卻和之前一致,引起整個行業的關注。
現在的李部長,每天要進行對機器狀態進行檢查與審核。他將這已經完成了智能改造,并且目前正處于試運行的生產線稱作“宗申的孩子”,對他的運行狀態,生產運行,應用的效果都非常在意。車間智能化程度高,對機器和員工的狀態要求也高?,F在智能化車間的工作人員都是工齡五年以上,并且在宗申學院進行過系統學習如何操作智能生產線的精英工人。李部長介紹道,“可能我們的工人,現在工作對體力上的要求很小,但是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也一定要有一個終身學習的觀念,這樣才能適應我們的變革。
【關閉】